水车又称孔明车,相传为汉灵帝时毕岚造出雏形,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,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,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。
宋代陆游 《入蜀记》卷一: “妇人足踏水车,手犹绩麻不置。”《宋史•河渠志五》: “地高则用水车汲引,灌溉甚便。” 清代钱泳《履园丛话•考索•水车》:“大江以南灌田之法,俱用水车,其来已久。又名曰桔槔。”
“前村后村水车声,咿咿轧轧终夜鸣”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在广袤的田野上,月光柔柔,繁星闪烁,水车声声,好一派田园生活的夜景。水车的主要部件由水槽和水轴组成,水槽长有八、九尺,里面放置许多与水槽等宽的方形刮水板,通过木链首尾串成环带状。水轴有碗口那么粗,两边各装有脚踏木槌一对,中间安着用来咬合链板的大齿轮。水车一般安顿在河边,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,利用链轮传动原理,一个人或者两个人都可以摇动,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,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,进行农田灌溉。
“一呀儿嗬,二呀儿嗬……”农民们喊着号子,加快车水的步伐,水车叶子“啪啪啪”响起了,水流“哗哗哗”流进田里。宋代苏轼有诗赋:“翻翻联联衔尾鸦,荦荦确确蜕骨蛇。”指的是水槽里的刮板像蛇骨穿成一串,翻转时又如一行水鸭衔尾而上。宋代还有诗人赋诗:“荒村终日水车鸣,陂北陂南共一声。”寥寥数语,概括出耕农劳作的艰辛。
涵江有句俗语,叫做“半夜踏车流入沟”。说的是有个农夫半夜踏水车,忙了一夜田水漏光光。因此,车水的时候,还要检查水路,防止水到田里渗漏掉。长水车一般用于大池塘和河流提水,如果是浅水池和小水沟,就可以使用几尺长的手摇水车。这种水车简单轻便,一个人就可以背着去操作。
随着电灌全面普及,古代农耕车灌的美丽情景难以再现。传承了千百年的古代水车,就此从人们视线中慢慢消失,成了永恒的记忆。
本文章链接地址:
/gcal/ffmgc/244.html
本文章链接地址:
http://m.ffm9.com/gcal/ffmgc/244.html